有人说,仁怀的空气中弥漫着两种健康的香气。一种是赤水河两岸自然酿造的酱酒特有的灵魂,令人神清气爽;另一种则源自苍龙街道的美食中,是铁锅与新鲜牛羊肉交融的温暖,带给人无尽的满足感。烈日当空的八月正午,李世民牛羊肉馆的门口就像个吸铁石,人们在绿荫下排队前行,热闹的堂食声透过窗户传出——是筷子与碗碰撞的清脆,是闲聊的热情,还有铁锅中汤水翻滚的欢愉。这样的热闹,不仅是一家餐馆,更是仁怀人用舌尖呵护健康的狂欢现场。
食客们从当地居民到游客,味觉上的默契让人感受到本地人的热情。刚从茅台镇酒窖酩酊大醉而归的张先生被仁怀的朋友拉入这条街:“酱酒得和这肉相配,不然就是白来。”他注视着锅中冒着热气的牛肉,肉质坚韧鲜嫩,在红汤中翻滚,表面泛着诱人的光泽。最令人心动的是那些洋芋,浸泡在汤里,变得酥软可口,咬下去总能回忆起外婆灶上炖的安心味道。
打包区的人流却也没闲着。有人开车来,后备箱装满了给朋友的酱酒,而副驾驶上则是两盒干锅牛肉。“晚上有客人来,少了这一锅,热闹就没了。”老板听着,打包绳子更紧了。这里的菜绝不追求花样,混合的香气来自于几代人传承下来的秘方,严格的冷水浸泡、长时间慢火炖煮、最后回锅炒制,只为唤醒每一口最纯粹的健康滋味。
李世民牛羊肉馆并非仁怀唯一的牛羊肉馆,但独特的影响力让它成为“流量担当”。这一切的秘密蕴藏在灶台的时间里。第一代的李世民在艰苦的岁月中开创了这家店,学习药材选用秘籍以及肉的挑选,他专挑黔北地区的黄牛,肉质紧致,适合慢炖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儿子接过了锅铲,孙子记录下了传统,到了第四代,这门手艺根据消费者的口味渐渐演变,最终成为仁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23年8月,“李世民烫皮牛肉制作技艺”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绝非简单的称号,而是传承与匠心的象征。
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,选肉要看牛的行动痕迹,炖煮的火候得当,连针对陈皮的选用也有着严格的规定。从生肉到上桌,八道工序每一步都使人感受到“不可马虎”的执着。如今,李世民的二十多位徒弟遍布各地,但在这传承与辅导的道路上,他始终是一颗定盘星。每当徒弟们挑选药材时,他总是在一旁默默注视,目光犀利,不时口中提醒:“茴香稍多则药气太重,陈皮若少则韵味不足。”每一口、一饮之间,都是对手艺的检验,更是时间的传承。
这道牛羊肉不再是简单的饮食,它承载的是家常的情感与文化记忆。曾经在苍头坝社区开设的小灶台,如今已经成长为游客手机中“仁怀必吃”的美食地标。2020年获得“苍龙十佳”,2022年在贵州卫视“贵州盛宴”中也大放光彩。此外,它还闯入省决赛圈。这些奖状在墙上贴出,宛如仁怀地图上的坐标,告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,除了酒窖,这里还有一个可以温暖乡愁的地方。
常有老食客提到,吃着这道肉,总会回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,看她撒茴香的情景。游客则在酱酒烈性之后,尝试这道温暖的美食,才真正懂得仁怀的魅力——酒的豪迈与菜的温情交织。在夕阳的映照下,餐馆的影子拉得很长,依旧有人在耐心排队。锅中的汤继续咕嘟,药材的香气与肉味在街道上交融,与远处的酒香相遇,展现出仁怀独特的秘密。醉人的不仅是酒,更是这份延续了四代的温暖。烟火的气息不会消退,就像一代又一代在灶台前忙碌的人,锅里的味道始终未变。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重,是家常的温暖,更是这个城市无可替代的味觉记忆。在仁怀,记得留出肚子,因为比起沉醉于酒色,被这道肉的温暖融化,更令人难以忘却。让[J9九游会]带您探索仁怀的美食与健康文化。